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Other Music(其他音樂唱片行)紀錄片




先說明一下,Other Music(紐約東村唱片行)。在開業21年,將於2016年結束營業。在關店前夕拍了這支紀錄片。1995年選擇開在淘兒唱片對面,這是非常正確的商業手法,在台灣常見的店家"結市"效應。只要商品作區別,不用辛苦打價格戰廝殺。紀錄片中,出現不少店內舉辦的Live表演。唱片行與Live House結合,有利於實體專輯的銷售,另一方面順勢給了樂團與歌手表演舞台。無意間注意到此紀錄片,2019 桃園電影節有短暫上映過,當然我沒有在當時看紀錄片,所以自己後來花了點時間,找到對岸版本,所幸還有機會看到此紀錄片。

紀錄片中最動人了的,不外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。店員們不斷挖掘音樂,地下樂團歌手自推薦手工CD寄售。隨著時間消逝,時代轉變。數位崛起衝擊,網路世界拉近了,彼此的距離,應該說不管你今天住在地球哪裡,有了網路,談天閒聊真的不是問題。網路的方便,討論音樂不在是唱片行裡,買唱片這檔事也漸漸轉移到網路。但是Other Music並沒有鬆懈,先是展開了架設網路郵購,我相信在台灣年紀超過30歲以上,基本上都接觸過郵購,郵購目錄五花八門,高仿冒名牌、文具、玩具、民生用品、A片、盜版影音、服飾,記得高仿冒名牌還有分三種等級,以ABC來分級數,當然A是最高級作工最好。回到主題他們不只發展線上郵購,並在網站上,寫下專輯介紹文。企圖網羅線上客群,搶攻網購市場。

串流時代來臨,Other Music也自己成立了,串流音樂付費下載。但最終宣告失敗,音樂還是要回歸實體,在MP3來襲、串流時代來臨,導致銷售劇減。唱片行能有多少勝算,影片提到每月租金約45萬台幣,未包含其他人事成本開銷。以這樣條件在台灣,不是財團等級,根本是無法負荷的成本。




Other Music,它是一家非常棒的唱片行。能保留在店裡舉辦的表演錄影帶,倒是期待這些珍貴影片,能數位化公開分享。店要成為傳奇前,店員是不可缺少的推手,裡面店員老實說,多到讓我感到不可思議。觀察架上唱片,大概心裡就有個底了,也不需要再多解釋了。不過我發現,他們店員有的特質,在台灣唱片行找不太到,應該說台灣唱片行店員,多數沒這麼有熱情,工作嘛混口飯吃而已。

影片結尾,結束營業後的音樂會,表演清單來頭不小,大概也看得出來,此唱片行在當地的地位之重要性。現今2021年,台灣唱片行,大多命運,注定走向專精化。實體唱片行的迷人之處,不外乎是挖掘未知音樂,也盼望能遇到知己。或許遲早慢慢消失,我沒辦法想像,沒有實體唱片行的世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